刘介民,男,1931年12月22日出生,江西宜春人,汉族,195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,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5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,响应党的号召,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恩施州天池山试验场工作。曾任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所长、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,为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委员、《中国马铃薯》编辑委员会顾问、《中国马铃薯栽培学》主要编写成员。曾以湖北省先进农业科研单位代表的身份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,1990年6月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,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1997年1月退休。
刘介民同志在40多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中,主持多项国家重点攻关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,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(部),共获科研成果18项,其中马铃薯品种“676-4”、“双丰收”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;马铃薯种质资源征集、保存、鉴定、整理与利用,获198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;马铃薯抗青枯病抗源亲本筛选和创新,获1994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;马铃薯加工系列品种系选育,获1996年国家科委、计委、财政部重大科技成果奖;新技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试验示范,获199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。他一生潜心研究,不懈探索,引进国内外400多个马铃薯品种,筛选出优良新品种“米拉”推广应用半个多世纪,成为西南山区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品种。 刘介民同志是我国南方地区马铃薯科研的奠基人之一,是恩施州马铃薯科研的杰出代表,在他的争取下,国家农业部1983年在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。他注重人才培养,1986年就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签订合作协议,与英国、比利时、新西兰等国科研机构及顶尖大学积极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,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提供并创造很多学习机会,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国内马铃薯科研领域的英才。 刘介民同志为恩施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奉献了一生的心血,他将恩施州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平均亩产从1955年的44.1万亩和495公斤提升到1999年的181.34万亩和1095公斤,为山区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他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”;1993年农业部授予他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教育科研项目的执行和管理先进个人”;1997年国家科委授予他“振华科技奖励基金”、“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”;1998年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授予他“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委员”;2015年恩施州委州政府授予他“马铃薯科研终身成就奖”。 2022年12月25日,刘介民同志因病逝世,享年92岁。 刘介民同志在工作期间,勤政务实、廉洁奉公,为党的马铃薯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他的逝世使单位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、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前辈。他一生挚爱马铃薯事业,是我们永远的榜样!刘介民同志,安息吧!
|